close

連結為三年前的新聞,最近又在FB好友圈上廣為流傳。
適巧前陣子看了美國記者 馬克‧史蓋茲克 Mark Schatzker的著作「舌尖上的騙局」,內容也在探討香料對社會民眾造成的影響。所以基於該書提供的資訊就香料-茶精做簡單的討論。希望能提供給剛開始接觸茶,或對飲食健康有興趣的朋友一些參考。

所謂的香精是化學合成或天然萃取物所得之食品調味料,只要合乎國內食品安全標準,就能合法添加在食物上。也就是目前為止,科學研究上認為符合食品添加物標準的香料適量使用於食品及茶飲上,對人體沒有顯著的危害。但民眾惶恐科學研究有不周全、缺漏之處,無法將自身健康託付於這樣的風險之中,最簡單及安全的辦法就是不飲用香料茶。

「舌尖上的騙局」書內指出現在食品上出現兩個問題:
1. 民眾吃慣香料食物無法辨識天然食物的味道。
2.天然食物的味道不見了。

第一點應用在茶上的解釋是,一般民眾喝慣了香料茶,若今天提供真正的茶給民眾飲用,反而認為真正的茶味道不夠。這連結影片中也得到驗證,測試者都認為香料茶較香。
在此提供個簡易的判別方式,香料茶是水加香料,口感水薄沒厚度,真的茶除了香氣以外,尚有茶葉溶出物兒茶素、茶多酚等成份,茶湯會較為厚實黏稠。

第二點書中以雞與蔬果為例,1940年時需要花84天才能養殖可供食用的雞隻,現在只需要35天,養成所需要的飼料更只有以前的1/3,味道卻形同嚼蠟。在1999年綠色革命後,對蔬果營養成分分析,結果顯示蔬果營養也遠低於1950年時的分析結果。因為科學化育種、養殖的緣故,培育快速生長的品種、並只需供應生長所需的養分。我們得到了大量、便宜,卻降低風味、營養的食物。而市場上大量使用調料香料,又讓我們以為這些香料是食物真實的味道。

就我們最容易接觸的台灣茶為例,許多老茶友人懷念地說以前阿里山的茶就很好喝了,現在再高海拔也越來越沒滋味。老茶友口中說的阿里山茶,在當時是新茶區,土壤中有充份的微量元素供應茶葉,所以茶湯表現美好。

而今日,茶樹經歷了多年採摘,甚至一年採收四次、五次。施灑的肥料促進茶葉快速生長,卻無法增添茶葉美味,如同科學方法培育的雞。我們再仔細回憶,以前梨山茶剛開發時的味道、福壽山、天池、大禹嶺、武陵農場,或是雲南普洱的古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接著麻黑、刮風寨、班章、冰島、昔歸。剛開發時都有令人驚豔的風味,但大量生產後,品質便對價格與市場做了妥協。

文末,懷念當年茶葉的美好。

而普洱因為是後發酵茶,所以市面上仍然找得到許多國營時代(以勐海廠為例2005年以前)的普洱茶,固然現在常規茶價格高到令人咋舌,但部分訂製茶的價格與表現仍可參考。

參考書籍: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9793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4v-vwW2efhY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茶精
    全站熱搜

    廖老茶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